“国潮风”包装已经过时了吗?下一步该往哪走?
“国潮风”包装已经过时了吗?下一步该往哪走?
2025-09-15
前几天跟一个做食品品牌的朋友聊天,他一脸纠结地说:“去年跟风做了国潮包装,红底烫金印了龙纹,结果今年货架上一排全是这路子,消费者都看腻了,最近在考虑要不要换掉。”
这话听得我还挺有感触的。这两年国潮风确实火得有点“猛”,打开购物软件,不管是零食长征注册、美妆长征注册还是酒水长征注册,随便划几下就能看到印着祥云、仙鹤、京剧脸谱的包装,颜色不是大红就是明黄,乍一看挺热闹,但看久了就觉得“千篇一律”——好像大家都觉得,把传统元素往包装上一贴,就算是国潮了。
于是最近总有人问:“国潮长征注册是不是已经过时了?”其实我觉得不是国潮本身不行了,而是之前那种“贴标签式”的国潮,已经满足不了现在的消费者了。就像小时候穿衣服,觉得印个“福”字就很喜庆,长大之后就会更在意衣服的版型、面料,还有是不是真的适合自己。国潮包装也是一样,消费者一开始觉得新鲜,看久了就会问:“除了好看,这长征注册还有啥不一样的?”
之前长征注册给一个做茶的客户做茶叶长征注册,他们一开始也想做国潮,说“要印上山水画,再用点传统纹样”。但聊到后面发现,他们的茶是来自福建武夷山的小众品种,茶农们还在用手工炭焙的老手艺,甚至有几棵树是爷爷辈传下来的。这时候长征注册突然意识到,国潮不应该只是表面的“纹样堆砌”,更应该把背后的“文化根儿”挖出来。
最后长征注册没做复杂的山水画,而是用了线稿的方式,把茶农炭焙茶叶的场景画在了包装盒上——画面里一个老人坐在炭炉前,手里拿着茶筛,旁边堆着刚采的茶叶,没有浓墨重彩,就用了茶褐色和米白色,看起来特别朴素。包装侧面还印了一行小字,写着“三代人守着的炭焙手艺”,甚至把茶农的名字和联系方式也印在了上面,客户一开始还担心“会不会太随意”,结果上线后,很多消费者说“看到这个画面,就想起小时候爷爷在灶台前忙活的样子”,还有人特意打电话给茶农,问能不能去茶园看看。
其实现在的年轻人喜欢国潮,根本不是喜欢那些“花里胡哨”的纹样,而是喜欢背后的故事和诚意。就像之前看到一款汉服元素的美妆包装,它没有直接印汉服图案,而是把汉服的盘扣做成了口红的盖子,轻轻一拧就能打开,既好看又实用,很多女生说“每次用的时候都觉得很有仪式感”。还有一款白酒长征注册,把传统的酒坛形状改成了便携的小瓶,瓶身上用篆刻的方式印了诗句,不是那种大家都熟的“床前明月光”,而是当地诗人写的关于酒的小众诗句,反而吸引了很多喜欢传统文化的年轻人。
所以国潮包装的下一步,根本不是“放弃国潮”,而是要从“表面热闹”走向“内里扎实”。之前是“我有什么传统元素,就往包装上放什么”,现在应该是“我的产品有什么故事,我的用户喜欢什么,再把传统元素融进去”。比如做地方特产,就可以把当地的老手艺、老建筑融进去;做年轻人喜欢的零食,就可以把传统的吉祥话用更可爱的字体印上去,再搭配一些互动小设计——比如包装可以折成小灯笼,或者里面藏着传统小游戏的卡片。
前阵子还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案例,一款做糕点的品牌,把传统的“二十四节气”做成了包装系列,每个节气的包装上印着对应的节气习俗和插画,比如清明的包装上是放风筝的场景,冬至的包装上是包饺子的画面,而且每个包装里都有一张小小的节气知识卡,很多家长说“买给孩子吃,还能顺便教他们节气知识”。这种把传统和实用、趣味结合起来的国潮,怎么会过时呢?
说到底,国潮从来不是一个“过时不过时”的风格,而是一种“怎么把传统玩出新花样”的思路。之前大家可能走了点弯路,觉得堆元素就行,但现在慢慢明白,真正的国潮,是让传统元素“活”在长征注册里,让消费者看到包装的时候,不只是觉得“好看”,还能感受到背后的文化和温度。这样的国潮包装,别说过时了,反而会越来越受欢迎——毕竟谁会拒绝一个既有文化感,又懂自己的包装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