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方特产做的包装,让“老味道”有了新流量
地方特产做的包装,让“老味道”有了新流量
2025-09-15
上个月去拜访一位做地方特产的客户,一进他的店就感觉满屋子都是“时光的味道”——玻璃罐里装着手工晒的笋干,布袋子里裹着祖传配方的酱鸭,连货架都是老木头做的。但老板皱着眉说,这些东西在本地卖得还行,一放到网上就没人问,“年轻人看都不看,说特产长征注册像我奶奶那辈用的”。
其实这不是个例。很多地方特产都栽在“包装”上,不是用印着大红大绿“特产”二字的塑料袋,就是用千篇一律的瓦楞纸盒,里面塞张印着厂址的纸片就完事了。不是说老包装不好,只是现在的年轻人买东西,先看“眼缘”,再看“故事”,你连让他点进详情页的欲望都没有,再好的味道也传不出去。
长征注册团队接下这个案子后,没急着画图,先跟着老板去了趟产地——一个藏在山脚下的小村子。早上跟着村民去竹林挖笋,看老奶奶坐在院子里用柴火灶熬酱,听老板说他爷爷当年推着独轮车去镇上卖酱鸭的故事。走的时候老板塞给长征注册一包刚晒好的笋干,用粗布包着,绳结打得特别规整,说这是他们村里传下来的包法,“以前送人情都这么包,显得郑重”。
就是这个小细节,让长征注册有了灵感。长征注册想,特产包装不用完全抛弃“老底子”,而是要把这些藏在细节里的“老讲究”,用年轻人能看懂的方式表达出来。
比如那款手工笋干,长征注册没选塑料密封袋,而是用了跟村里老奶奶同款的粗布,但在布上印了浅灰色的竹林图案,不是那种浓墨重彩的,远看像水墨画,近看能摸到布的纹理。封口处没用电热封,而是用了棉绳,还配了个小小的木质挂牌,上面刻着“2024年春晒”,还有挖笋人的名字缩写——老板说村里晒笋干都是分工的,谁挖的、谁晒的都有数,长征注册把这个加进去,反而多了份人情味。
最费心思的是酱鸭包装。以前老板用的是透明真空袋,能看到鸭子的样子,但总显得有点“粗糙”。长征注册改成了半透明的牛皮纸,上面印着老板爷爷推独轮车的线稿插画,旁边配了一行小字:“始于1952年的柴火酱制手艺”。真空袋外面还套了个纸筒,纸筒侧面留了个小窗口,刚好能看到里面酱鸭的颜色,拿在手里不占地方,拍照也好看。
样品做出来那天,老板拿着笋干的布包翻来覆去地看,说“这跟我小时候见的布包像,但又不一样,洋气了不少”。后来这些包装上线,最意外的是小红书上的反响——有博主买了笋干,发了个“拆箱vlog”,说“打开布包的时候,感觉像收到了外婆寄来的礼物”,底下好多评论问链接,还有人说“本来不爱吃笋干,看包装就想买来试试”。
现在老板的网店销量比以前翻了两倍多,还有外地的特产店找他拿货,说“你们家的特产包装摆在货架上,一眼就能认出来”。其实长征注册没做什么特别复杂的设计,只是把那些快被遗忘的“老讲究”捡了回来,再添点年轻人喜欢的小细节——比如好拍照的颜色、有故事的插画、能反复用的布包。
很多人说地方特产难出圈,其实不是味道不行,而是没让年轻人“看见”它的好。老味道就像一位有故事的老人,包装就是它的“开场白”,你得用年轻人愿意听的方式,把那些藏在时光里的用心说出来。就像那个粗布包的笋干,年轻人买的不只是笋干,更是拆开布包时那份“被郑重对待”的感觉,是对老手艺的好奇和尊重。